导语
TNFi 就是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,已逐渐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的治疗。育龄期女性患者在使用 TNFi 时,需要兼顾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,尤其是药物胎盘转运和经乳汁分泌。
TNFi 就是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
TNFi,是「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」的英文缩写。
TNFi 可以阻断 TNF-α 对炎症的促进作用,从而延缓炎症对骨和软骨的破坏,已逐渐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的临床治疗。这类药物的起效时间比甲氨蝶呤等传统药物更快,有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[1,2]。因此,TNF-α 抑制剂被称为「里程碑」式的研究成果。
育龄期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用药,需考虑药物的胎盘转运和经乳汁分泌
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在较大年龄生育[3]。类风湿关节炎更偏爱女性,而且女性发病年龄与高峰生育年龄重叠(18~45岁),安全用药关乎妈妈和下一代的健康。
目前已有 5 种 TNFi 被批准上市,包括英夫利昔单抗(IFX)、依那西普(ETA)、阿达木单抗(ADA)、培塞利珠单抗(CZP)、戈利木单抗(GOL)。大多数单抗类生物制剂是 IgG 类,会通过抗体 Fc 段与胎盘 Fc 受体结合,由母体转运到胎儿体内[4]。下面,小编简要介绍一下胎盘的结构和功能,以及 IgG 的胎盘转运。
图 1 胎儿在母体内的结构示意图
胎盘是一种圆盘形的器官[5](图 1),是母体和胎儿之间的边界,可以进行气体交换、转移营养素和废物,还具有激素分泌和传递免疫力的功能[6]。人体内有 5 类免疫球蛋白,即 IgA、IgD、IgE、IgG 和 IgM[7],其中 IgG 是血清中最常见的免疫球蛋白,也是唯一可以大量穿越胎盘的抗体[7-9]。母体内的 IgG 通过胎盘表面的 Fc 受体主动转运穿过胎盘[8,9],详见图 2。
图 2 IgG 的主动胎盘转移示意图
妊娠早期胎盘未发育完全,在妊娠最初 3 个月到妊娠 22 周,只有微量 IgG 经胎盘转运至胎儿体内。随着孕期的增长,转运至胎儿体内的 IgG 水平增加[10](图 3)。在妊娠第 3 个三月期,IgG 从母体向胎儿的转移率达到最高,导致新生儿出生时体内的 IgG 水平高于母体水平。因此,大多数 TNFi 不被推荐在妊娠期全程使用,需要在不同的孕周停用[9,11-12]。
图 3 妊娠期间,携带 IgG 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的脐静脉 IgG 浓度随孕周增长而增加
除了药物的胎盘转移之外,药物是否会进入乳汁中,也是重要的关注点。抗体是通过胞吞转运进入母乳[13],IgA 是人初乳和成熟母乳中的主要抗体[14],IgM 和 IgG 都以低于 IgA 的浓度存在于母乳中[14]。
因此,考虑到孕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安全性相关的胎盘转运和乳汁分泌,国际指南推荐意见显示,目前国内常用的 TNFi 在孕期和哺乳期全程使用的安全性证据不够充足[9,11,12]。
看看 2020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对女性用药的推荐
来源:1. 陈乐锋,等.中华医学杂志.2021,101:892-896. 2. Sammaritano LR, et al. Arthritis Rheumatol. 2020,72:529-556.
从上述权威的国际指南[15]中可以看出,培塞利珠单抗(CZP)是唯一在备孕期、妊娠期和哺乳期被强烈推荐的生物制剂。
培塞利珠单抗(CZP)是何物?培塞利珠单抗(CZP)是创新性 TNFi,它的药物结构新颖独特,是唯一无 Fc 片段、聚乙醇化的人源 TNF-α 抑制剂[16,17],几乎不经胎盘到达胎儿血液[18],而且极少量被转运至母乳[19]。
根据欧洲[9]、美国[15]、英国[11]多个国家的权威指南,培塞利珠单抗(CZP)是目前唯一的一种被明确推荐在有临床需求时,可用于备孕期、妊娠期全程和哺乳期女性风湿病患者的 TNFi。
内容审核:王茉、支锦程
题图来源:站酷海洛
参考文献
[1]. Rander H, et al. Wien Med Wochenschr. 2015,165:3-9.
[2]. 胡浪,等.中国医刊.2021,56:340-343.
[3]. Chakravarty E, et al. BMJ Open. 2014,4:e004081.
[4]. 陈乐锋,等.中华医学杂志.2021,101:892-896.
[5]. The Human Placenta Project. http://www.thevisualmd.com/read_videoguide/?idu=1083626983&q=%20uterine&p=33. Accessed 06/07/2017.
[6]. Griffiths SK, et al. Contin Educ Anaesth Crit Care Pain. 2015,15:84-89.
[7]. Roopenian D, et al. Nat Rev Immunol. 2007,7:715-725.
[8]. Palmeira P, et al. Clin and Dev Immunol. 2012,2012:1-13.
[9]. G testam Skorpen C, et al. Ann Rheum Dis. 2016,75:795-810.
[10]. Malek A, et al. Am J Reprod Immunol. 1996,36:248-255.
[11]. Flint J, et al. Rheumatology. 2016,55:1693-1697.
[12]. Lau C S, et al. Int J Rheum Dis. 2019,22: 357-375.
[13]. Anderson SM, et al. Lactation and its Hormonal Control in Knobil and Neill’s Physiology of Reproduction. 2015:2055-2105.
[14]. Brandtzaeg P. Ann N Y Acad Sci. 1983,409:353-382.
[15]. Sammaritano LR, et al. Arthritis Rheumatol. 2020,72:529-556.
[16]. Weir N, et al. Therapy. 2006,3:535-545.
[17]. Furst DE. Clin Exp Rheumatol. 2010,28:S5-12.
[18]. Porter C, et al. J Reprod Immunol. 2016,116:7-12.
[19]. Clowse MEB, et al. Ann Rheum Dis. 2017,76:1890-1896.